在浍河水库水文站,一排整齐、宽敞的房子伫立在岸边,花坛里百花争艳,菜地里各种应季蔬菜鲜嫩翠绿,办公室内干净整洁,《测站制度》《安全度汛制度》等挂在墙上……看着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临汾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浍河水库水文站原站长王炳鹏饱含深情地说:“今天我退休了,干了一辈子水文,我觉得很享受,也很有满足感、成就感。我没有虚度这几十年的光阴,我的心血和汗水、信念和热爱,都留在水文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点一滴里……”王炳鹏出生在翼城县南唐乡晓史村,父亲王克生是一名老水文,退休前担任晋中分站独堆水文站站长。由于长期工作在基层测站,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水文工作,很少回家。“在童年的记忆里,爸爸就像是一个客人。”他说。小时候他曾到过父亲工作的地方,每天看父亲拿着记录本到河边看水位、读水尺,他好奇地问:“水位有什么用?流量是用来干什么的?”父亲总是笑笑说:“等你长大点再告诉你。”一次下雨天,王炳鹏跟随父亲跳上吊船抢测洪峰。“河水很大,就像奔腾的野马!”王炳鹏虽然内心恐惧,但依然抖着腿帮助父亲记录。父子俩配合默契,非常顺利地测到了那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回来的时候父亲高兴地说:“这场洪水是今年目前最大的一场水,测到了峰顶水位,你算立功啦!”“在那一刻我有一种自豪感,也是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水文这个职业。”王炳鹏回忆起往事,父亲工作的身影仍历历在目。1985年,王炳鹏的父亲病退,按照当时的政策他顶替父亲来到晋中芦家庄水文站工作。从此以后,水尺成了他天天打交道的伙伴,水位、流量成了他的生活内容。“为了提升业务能力,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水文知识,很快就掌握了水文站日常的测、报、整业务,一有空就跟着老师傅,向人家请教,他们也很愿意教我。”在芦家庄水文站,他一干就是7个年头。1992年,因为工作需要,王炳鹏调入临汾浍河水库水文站工作,在这里他一直兢兢业业干到退休。水文站的工作艰苦又乏味,但王炳鹏却对工作一直充满着热爱。每年汛前,水文站要对水准点与水尺高程进行校测,使用红黑双面水准尺时,移动转点的地方不好站稳。“我发现这一难题后,就用废旧直径3厘米钢球与废旧钢筋焊接成三角支架,做了一个移动尺垫,解决了这个不稳当的问题。”像这样的小“发明”、小“创造”和改造工程,王炳鹏在实际工作中还做了很多,至今都还在水文站使用。在浍河水库水文站,王炳鹏像当年的父亲一样,做着观测记录水位、水温、流量、雨量、编写报文、发报等日常工作,不管寒冬酷暑,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让他欣慰的是,从小在水文站长大的小儿子王海川耳濡目染也对水文有了特殊的感情,有一次父子俩聊天的时候儿子对他说:“爸爸,我长大后也想干水文工作。”他说:“行!你现在还小,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201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海川正好赶上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向全社会公开招录,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省考,进入了东庄水文站工作,圆了自己的儿时梦想,成为一名水文人。如今,王炳鹏来到小儿子工作的水文站,看到自行走雷达波在线测流系统、无线雷达波测流系统、缆道测流系统、自动采沙设备等,让他感受到水文工作的日新月异。他们坐在缆道房里,就可操作机器测出流速。现在,王海川再也不用像父辈那样用算盘算流量,而是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就能出结果。自动测报设备的大量使用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水文监测业务已经扩展到对地下水、水质、水生态土壤墒情等方面的监测,新时代对水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炳鹏曾经问过父亲:“您干了一辈子水文工作,有没有后悔过?”那时父亲总是笑而不答。今天他走过父亲曾经走过的路,引领儿子继续前行在水文工作的路上,王炳鹏有了更深的体会:“工作近40年,我亲眼见证了水文从水利水文向社会水文的转变,以及在地方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对王海川这一代水文人来说,尽管现在工作环境优越多了,但想后来者居上,那种热爱水利,亲近自然,吃苦精神却少不了。“我们所报的每个水文情报,所测的每份水文数据,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传承祖辈、父辈的水文精神,扛起肩上这份责任。”
本报记者范珍